“G级认证”体系
不能真正的增加货币供给,这不过是用一种货币购买另一种货币,所以短期利率到零以后,可能的建议是购买金融资产。
这说明记账货币在欧洲中世纪普遍存在。(见von Glahn,1996, Fountain of Fortune,Money and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1000-1700,Berkeley,CA: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p. 248)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在唐宋乃至明清时期中国均是有一定的记账货币存在的。
因此,万志英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各种‘短陌已相当于一个自由的造币系统。作为金属铸币的中国货币几乎与其他两大轴心文明同时出现在公元前700—前600年,这在今天看来应该是共识。为了换取这些白银,中国出口了大量的丝绸、陶瓷和其他产品。在1930年出版的《货币论》上卷开篇第一句话,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指出:记账货币(money of account)是表示债务、物价与一般购买力的货币。在这一时期,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交易完全不需要使用现金,使用的是赊账、辅币、分类账或以货贷款交易。
之后,到了加罗林时代,人们使用的是‘想象的货币——这是一套纯粹构想出来的系统,包括镑、先令和便士。它们与人类文明本身一样古老。如果说交易所是很被动的话,那应该全球的交易所差别不大呀,为什么有的交易所估值就很高呢?你的策略布局做得比较好,可能在下一阶段会胜出,如果做得不好,不能把握市场发展和演变的趋势,就可能会被逐步边缘化。
2015年是大资管扩张非常快的一年,基金的子公司增长的规模已经超过了母公司。我们看到净增量已经是负的了。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是有很大发展空间的,但是中国这样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来说,我们所占的比重确实是跑在后边,亚洲除日本和澳洲之外占比都很小,所以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还有很大的发展。保险公司不得不开始寻找多元化、多样化的资产配置。
从资产管理内部来看,通常分为融、投、管、退几个环节。根据市场的调查,我们看到对冲基金在2015年、2016年以来,整个表现并不是令人满意的。
今天非常高兴能参加前海金融资产交易所组织的这个讨论会。1997年以来,全球的资产管理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在6%左右。巴曙松:站在交易所的角度,其实很难去说主动还是被动?很难做一个笼统的定性。根据美国投资协会的数据,2007年到2015年间,投资美国股票的被动基金里面,ETF占总规模的2/3。
2015年是ETF诞生的第25年,2015年美国市场发行了270只ETF,2014年全球只发行了200只。第六,基金公司的子公司逐步的在向主动管理转型。次贷危机以后受全球风险偏好降低的影响,债券基金增长非常迅速,2011年取代货币市场基金,成为全球净资产规模占比仅次于股票基金的资产管理产品种类。比如说刚才说的ETF,如果这个判断属实,比如说数字财富管理发展的越来越快,越来越多资产会由理财机器人来配置,而它主要配给ETF,谁的ETF多,哪个交易所未来就可能会胜出。
我们看一下,不同的公司让员工进入子公司,由股权来扩大激励的机制和工具的范围。理财机器人或者说数字财富管理,增长势头非常明显,数字化成为大家都非常关注的一个趋势。
从全球来说,资产管理行业是整个全球金融服务业里面资金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所以,从全球市场做一个比较来看,一个国家的投融资体系中直接融资的比例越高,市场化程度越高,这个投融资体系越来越会表现为类似一个广义的准资产管理行业。
资产管理规模还在增长,但是也面临着瓶颈。他列了对冲基金和市场指数的每一年的表现对比。2015年前期,美国市场ETF净资金流入达到2059亿美元,而开放式基金只有200多亿,目前美国的ETF的资产管理规模占全球总额的7成以上。现场问答: 提问:巴教授您好。低利率和资产荒的现实,对于资产管理机构的资产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银行业务在收缩,新的资本金的规定加大了银行的成本,这就为资产管理公司的介入提供了巨大推动力,全世界也是这样。
在这个大的背景下,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呈现出哪些方面的新趋势呢? 有几个方面: 第一,银行的理财规模保持高增长,但是未来增速可能会逐步下降。如何缩小这个差距,这个答案应该取决于在座的各位,取决于在座的资产管理行业不同领域的各个机构,看你们的业务发展进度如何,创新能力如何,风险管理能力如何。
如果把一个微观或者相对中观的资产管理行业从行业角度做一个连接来分析的话,我们可以这么看,撇开经济增长的因素,其实资产管理行业逐步发展的过程,也是中国的金融结构不断市场化、不断升级的过程。我曾经在华尔街拜访过一个基金经理,他管多少规模呢?900多亿美金,股票型基金。
因为过去几年理财市场的增长非常重要的原因,一个是表外的扩张来规避监管,再一个是实际上存在着预期收益型产品的隐形担保。基金子公司发展有几个路径,我们看到比较差异化的:一个是自身业务的延展,由二级市场向一级市场来拓展。
第二,专业资管型,专注于提供某一个特定领域的资产管理服务。同时,净值型产品的大发展向打破刚性兑付又迈出了一步。我们此前在评估利率市场化对金融业有多大冲击时,重要的模拟指标是看这个银行资金来源方有多少是通过理财或者市场化渠道管理,有多少从依然还保持利率管制的存款渠道获取,市场化获取程度越高,金融机构抵御利率化的冲击的能力相对强一些。在基础资产层面,非标准化的融资需求转向标准化的融资需求,这也是一个转换中不断扩大的趋势。
总体上看,美国的私募基金市场大致比较稳定,但是对冲基金的表现不是太好,对冲基金在整个规模、总资产以及业绩的表现受到了市场的冲击。所以美国基金行业有一种评价叫领航化,一旦某个领域有领航的ETF加入,就会大幅拉低同类产品的管理费,所以这是很重要的趋势。
所以,各类机构的专业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就体现在、就包含在金融产品投资基础资产的这个过程里面。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负利率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从全球的市场分布来看,北美和欧洲的资产管理规模居首位,亚太地区规模增长迅速,但是目前其实占比并不高。进入2015年,我们看到资产管理行业增长速度趋缓,整个资金总规模在71.4万亿美元,主要原因是新流入的资金在减少、负利率的经济环境、全球资产回报率在下降。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的私募基金的操作涉及到比较多的复杂领域。与一些热心的朋友一道,我参加过奥马哈的巴菲特股东年会,在年会上,巴菲特先生在会议开始时就在PPT上说道,几年前,我和对冲基金打了一个赌,你们是跑不过市场的。如果做一个简单的分析的话,私募基金的具体操作策略大致可以分为16个类型,有各自不同的市场定位,服务于不同的风险收益偏好的客户。比如说风险定价机制扭曲,使得金融市场最为核心的功能——风险定价功能发挥不畅,使得金融市场各类要素价格波动比较大。
我们如果做一个大致梳理,可以看到金融全球化对采取全球经营的资产管理公司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但是市场空间也加大了。第二部分,我们把它放到全球大背景下面来看资产管理出现哪些新趋势。
谈资产管理,就不能不讨论所谓互联网+、所谓大数据这些概念,我们看到信息技术和大数据革命,正在深刻的改变资产管理行业,互联网+资产管理的机会在逐步显现。在这个竞争的过程中,资金是由效率比较低的金融机构流向效率更高的机构和部门,这本身就是一个脱媒的过程,这也是整个资产管理行业效率在逐步提升的一个过程,这就使得资金的需求和融资主体的需求之间的匹配更加的精细或者错配减少。
这是驱动市场资金流向被动性产品的重要原因之一。总体来说这么庞大的资产管理行业规模,意味着伴随着行业的发展,中国金融结构已经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